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重,患者发病年龄偏轻
中国脑卒中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脑卒中所致伤残调整生命年高于其他所有疾病。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刘鸣教授团队与国内外知名脑血管病防治专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综述文章《中国脑卒中防治:进展与挑战》(Stroke in China: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于13日在《柳叶刀-神经病学》上线。《柳叶刀》微信公众号特别邀请作者团队对论文进行精彩解读。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阅读论文原文
编辑介绍
Elena Becker-Barroso
《柳叶刀-神经病学》主编
E.Becker-Barroso@Elsevier.com
编辑推荐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脑梗死或脑出血而导致的一种临床急症,常见症状有面部不对称、肢体无力和语言障碍[1],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导致死亡。即使能够得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能因脑卒中的部位重要和面积较大而遗留严重残疾。
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发生脑卒中可能超过500万例[2],其发病率高于包括东欧国家在内的大部分其他国家。幸运的是脑卒中可防可治,比如控制高血压、高体重指数以及体力活动过少等危险因素可预防脑卒中发生。
为了增强人们对脑卒中这一临床急症的重视以及展示中国近年来在脑卒中诊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柳叶刀-神经病学》邀请中国脑卒中领域中一些最好的临床研究者组成作者团队,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鸣教授牵头,全面分析了中国脑卒中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证据。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3]报告了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最新数据。重要的是,该文还设定了持续提高脑卒中临床诊治水平的优先领域,并提出了中国不同区域防治脑卒中的可行策略。我相信,这篇文章将为所有从事脑卒中诊治的临床医生以及致力于降低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信息源。END
参考文献
[1] Lancet Neurol 2017, 16(1):27-28 (doi: 10.1016/S1474-4422(16)30283-6)
[2] Lancet Neurol 2019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1, 2019) (doi: 10.1016/S1474-4422(19)30034-1)
[3] Wu et al. Lancet Neurol 2019; 18(4), P394-405 (doi: 10.1016/S1474-4422(18)30500-3)
作者介绍
刘鸣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世界卒中组织会士(FWSO),世界卫生组织(WHO)脑血管病工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及全国脑血管病学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脑卒中临床特点及循证防治。参与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修订,牵头制定中华医学会15个脑血管病临床指南和共识,发表SCI论文140余篇,主编国家级研究生规划教材《神经内科学》,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9个奖项。
论文简述
本文对2007年-2018年间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和防治相关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多重对比和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脑卒中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疾病规律,指出了中国脑卒中防治的现状、取得的进步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应对策略。结合本文及刘鸣教授团队2007年在《柳叶刀-神经病学》发表的1983年-2006年的研究数据(长按并识别如下二维码阅读原文),中外读者将对中国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脑卒中疾病负担和防治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清晰和快速的了解。
本文聚焦经济可行、可广泛推广的适宜诊疗措施,未涉及暂时难以普及的高精尖技术或临床前非人体研究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仅附102篇参考文献,论文内容涉及到的更多研究及图表资料可在线上附件中查询。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点
1. 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和空间分布
中国脑卒中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脑卒中所致伤残调整生命年高于其他所有疾病。脑卒中发病率在过去20年呈上升趋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致,而与发达国家的下降趋势相反(图1)。脑卒中及相关危险因素负担呈现北高南低、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控制欠满意及专业化脑卒中医疗资源地域和城乡分布不平衡等问题,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将持续增高,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图1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 an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
2. 脑卒中类型特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急性脑小血管病(包括高血压相关的脑出血和腔梗)占比较高。中国脑出血患者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占比(24%)高于发达国家,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或腔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占比(30%或以上)也高于发达国家(20%)。中国脑梗死患者伴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心源性脑梗死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占比(10%)低于发达国家(30%),可能与房颤的诊断不足有关。此外,中国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偏轻(平均65岁左右vs. 发达国家75岁左右),可能与中青年人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3. 脑卒中患者预后新数据
2007年以前中国缺乏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数据发表。本文结合最新数据,分别报告了脑梗死和脑出血出院时、3个月和1年各时点的病死率和残疾率,发现近20年来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死亡率无明显上升。这得益于近年来中国脑卒中循证诊疗指南的推广应用及院内诊疗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结局。
二、脑卒中防治和研究的不平衡
1. 城乡之间的不平衡(表1)
表1 中国脑卒中负担及危险因素的城乡差异
近10年来城市居民脑卒中患病率呈平稳趋势,而农村患病率显著上升,并在2013年达到城市水平,同期脑卒中病死率农村持续高于城市(图2)。
图2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
2. 七大地理区域的不平衡
东北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不佳以及西南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东北地区脑卒中及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脑卒中的死亡/发病率比(mortality-to-incidence ratio, MIR)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最低、西南地区最高,与国内每1000人注册医师数量以及授牌卒中中心的分布呈东高西低一致,反映了医疗资源可及性和水平在各大区域分布不均(图3)。
图3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ortality-to-incidence ratio, coverage of registered medical doctors, and proportion of hospitals with a stroke centre among secondary and tertiary hospitals in mainland China
3. 医疗资源投入在疾病间的不平衡
中国脑卒中患病率仍高于心血管疾病,但脑卒中相关的医疗资源可及性及质量指数(HealthcareAccess and Quality index, HAQ)在32个可防治疾病中居倒数第二位,提示与其他疾病相比,脑卒中的相关投入明显不足,需要引起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多的关注,增加脑卒中防治的投入,以降低脑卒中疾病负担。
三、脑卒中诊断的新问题
由于头部影像学检查在常规体检以及各级医院的普及,无症状的头部CT/MRI脑白质异常信号常被过度诊断为脑梗死并导致过度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还可能影响脑卒中流行病学数据的精准性。因此,这种诊疗不确定性应该引起医务人员和研究者的重视并通过相关研究为临床诊疗实践提供指导。
四、院内诊疗的进步与差距
随着循证医学与临床指南的推广,院内诊疗水平提高,脑卒中的预后有所改善。抗血小板和他汀等治疗措施在临床的应用明显增加,但溶栓、取栓、抗凝、卒中单元、康复等使用仍然不足,在基层医院尤为突出,其原因在于相关治疗措施实施过程中的多学科组织协调困难及医患双方对于出血等治疗副作用的顾虑。另一方面,出血风险小、副作用不明显的中医药疗法及神经保护剂在国内使用非常广泛,说明安全性和方便性是中国医生和患者在选择治疗措施时比较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些相对安全和方便的疗法,应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以提供充分的疗效证据。
五、脑卒中的院前及出院后社区管理
中国脑卒中的院前管理、出院后长期康复及二级预防较10年前明显进步,但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仍面临多种障碍。随着三级康复概念的建立,各级医院已不同程度地开展脑卒中院内康复,但社区康复体系尚缺乏专业指导,说明需要建立脑卒中长期随访体系、探索提高长期康复和二级预防依从性的有效措施。
总结
近10年来,中国脑卒中防治与研究发展迅速、成就显著,但疾病负担的持续增长带来了新的挑战。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但随着中国科研投入的增加、全社会的重视以及民众科学知识的普及,中国未来脑卒中防治与研究将取得更大进步。提供更加均衡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更加积极地推广循证诊疗措施、开展更多高质量的脑卒中研究是中国未来努力的方向。
往期精选
中国颅脑创伤救治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柳叶刀2019第二篇中国RCT: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常规”防治需慎行
柳叶刀2019第一篇中国RCT:“单个囊胚期冻胚移植”妊娠率更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论文